充值信息

赞助信息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数据背后的奇幻娱乐圈



大数据是近年来最热的话题,但是如何用好大数据却没有清晰路径和模式,尤其是对企业家而言。

最近,一家科技公司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他们选择了两位家喻户晓的男明星,陈坤和黄晓明,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对两人的微博及活跃粉丝进行数据提取,在统计了15万个微博活跃用户以及1.2亿条信息之后,两人的商业价值形象跃然纸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星不像普通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大众社交媒体,其呈现出来的形象,其实是“他”希望粉丝们看到的形象,或者是特意放大或者塑造的形象。总的来说,两人的形象有不少重叠之处,比如演员、歌手、摄影、艺术等,但个性化也十分突出。陈坤的标签包括编剧、出版、佛教、阅读、自由,黄晓明则集中为段子、冷笑话、幽默、八卦、90后和宅。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他们也大致符合,陈坤息影两年,专心于公益事业,而黄晓明则以“二哥”自居,越来越会自嘲。

在品牌商眼里,明星的价值在于号召力,因此对于粉丝的分析显得更有意义,陈坤和黄晓明两人的活跃粉丝群中,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极为接近。女性约占到3/4,普通用户占到八成,90后数量最多,约占七成,在地区分布上,陈坤更受西藏和西北人民的喜爱,黄晓明则在东北和台湾更有吸引力。

这样的数据意义何在?大胆猜想,如果有西部题材、宗教元素的影视剧,请陈坤参与应该会获得不错的关注度。如果是进军台湾市场,黄晓明可能是个很好的敲门砖。而由于今年两人都担任了两档热门选秀节目的评委,很明显的一点,他们的粉丝都比普通用户更喜欢看这两档节目。

对日益蓬勃但难以量化的娱乐行业,这不能不算是有益的尝试,但同样是娱乐圈,国外的大数据分析早已经走到前列。今年年初,一部映射美国政坛的电视剧《纸牌屋》播出,好评如潮,包括国内知名基金经理也对其赞不绝口,而这部电视剧,恰好就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一个产物。

在电视圈,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决定节目生死的只有一个:就是收视率,它能反映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但缺点也很显著,其中一条即是滞后性,只有节目播出后才能被检测到。而《纸牌屋》则一改美剧播出惯例,不是每周播出一集,而是一口气推出13集。为此,美国Netflix(奈飞)公司砸下了两亿元制作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是因为奈飞运用搜索技术对比,观察用户的观影习惯,发现了一个看上去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巧合”:喜欢观看1990年BBC版本《纸牌屋》的观众,是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拥趸,同时,他们也很爱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于是,把这三个元素糅合在一起的想法诞生了,请大卫·芬奇来翻拍《纸牌屋》,凯文·史派西来主演,于是成就了这部广受好评的电视剧。

听起来顺理成章,但有个前提决定了成败,就是奈飞的分析是建立在大量准确且一手的信息上,也就是该公司自己的数据。这家公司本来是做DVD租赁的,这种业务国内也有,但几乎都倒闭了,它却成功转型,低价购买经典的影视节目,向会员提供免费的在线观看服务,甚至推出了每月付费7.99

美元在线观看套餐业务,现在已经占据美国在线电影的半壁江山,连苹果、亚马逊等巨头都望尘莫及,在此过程中,它建立了海量的影片以及客户数据,最终成为豪掷2亿元的底气。、近听一投资圈大佬感慨,在消费者享受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后,企业即将面临更新换代的痛苦,跟不上时代的公司必然会被淘汰。这些公司未必不知道未来市场方向,但或缺少技术,或碍于固定资产投资,只能眼睁睁看机会溜走。娱乐行业是轻资产行业,它的反应应该是最快的几个行业之一,这样看来是有一番道理的,一场看不见的娱乐圈洗牌可能已经悄悄开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