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信息

赞助信息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数据发威 ,揪出“基金老鼠”窝



        中国证监会11月29日确认,根据交易所核查发现的线索,正对个别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与部分账户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情况进行调查。目前,相关案件仍在调查过程中。

  本周四,有媒体报道称上海5家基金公司被调查,调查缘起于交易所在对于交易数据的监控中发现了异常。    消息称为上海地区基金公司

  证监会此次的回应确认了相关调查的线索来自交易所层面,不过证监会还没有点出相关基金公司名称,因案件还在调查之中。但市场消息称初步明确是上海地区的基金公司。

       大数据查出大问题

        

         这些被调查的基金和账户均是权益类产品,均是交易所在一线监控中发现了异常。

  交易数据分析如何影响证券执法和稽查,此前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曾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对此有过描述。

  她说,深交所有一个几十人的监控室,通过200多个指标进行分析,倘若股价偏离了大盘走势,会立即核查该上市公司是否有特殊的信息公布。如果有投资者在公司还未发布“高送转”、重组等利好消息之前,首次买入相关股票,随后该股出现异动,则深交所会立即监控到此行为并上报证监会,由证监会来决定是否立案。

  交易所通过类似的监控手段发现老鼠仓已经不是第一次。今年7月份证监会通报了博时基金经理马乐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一案,即是由交易监控发现的。

  在这一案件中,深圳交易所在监控时发现有异常账户重仓的小盘股和马乐掌舵的博时精选高度重合。进一步追查发现,马乐通过操作自己控制的三个股票账户,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博时精选基金买入相同股票76只,成交金额人民币10亿余元,获利近2000万元。

  而在以往的稽查执法中,举报是发现此类案件的主要方式。


            铤而走险因处罚太轻

  在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违规者之间的“猫鼠关系”一直存在。且过往数年,监管机构屡有出手,查处了不少基金经理的“老鼠仓”行为,在行业环境得以逐渐净化的同时,原本笼罩着巨大光环的行业亦由此不断暗淡,涉案公司亦蒙受产品巨额赎回和品牌信任危机。

  据监管机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证监会查办的证券期货违法案件数量全面超越去年同期水平。其中案件调查286起,同 比 增 长25%;收缴罚没款14876.30万元,同比增长近2倍;移送公安机关案件34起,同比增长70%。

      

          上述286起案件调查中,有158起是内幕交易案件,其中67起已经立案。重大资产重组依然是内幕交易的高发区。此外,高送转、股份回购、矿产收购等也容易伴生内幕交易。在利空发布前卖出股票避免损失等集内幕交易和信息披露违法于一体的复合型违法行为也不断增多。

  尽管查处力度不断增强,但是亦不断有基金经理铤而走险。

  南方一位中型基金公司督察长向记者直言,内幕交易已经入刑法了,作为公司主要是在风控流程和制度设计上完善和严格执行,对于员工在不同场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依然敢于触碰红线,那么个人就必须承担相应风险。对于行业内的害群之马,一定要严惩,形成震慑力。“从这几年处罚的情况看,还不够重,希望无论是罚款还是判刑都依照刑法上限,犯罪成本低是他们敢于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而一位基金经理曾私下感叹称,基金经理们每天面对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资金,克制而不动歪心思确实很考验人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事发之后,数家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一度曾遭遇两三百亿元的下滑。以至于公司总经理不得不从繁重工作中抽身,赶赴与监管机构和主要机构投资者沟通和解释,对于公司的品牌和未来几年的发展均非常不利。因此在基金公司日趋完善的风控合规制度面前,个人行为与公司之间的责任如何厘清,如何最大程度降低“个人行为,公司买单”的负面作用亦值得深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