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可穿戴设备“山寨军团”



坐在华强北高科德市场的办公室里,刘斌(化名)的心情就像窗外的天气一样糟糕。让刘斌烦躁不安的是,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让他越来越担心,自己可能已经栽进了一个大坑。

  刘斌把玩着一块有些褪色的手表—这是他正在做的生意。

  在外界,他手里这块“智能手表”,有一个更具科技感的称呼:可穿戴智能设备。过去一年来,这个名词已成为深圳乃至全球硬件业的新大陆,在很多预测报告里,这个市场将如同当年的手机一样,成为一块等待探索的新大陆。

  2012年,山寨手机市场日落西山,和其他一些同行一样,刘斌不再做手机,而是带着憧憬和激情,转身扎进了可穿戴设备这座“新金矿”。

  但一年下来,刘斌发现,与外界的预测不太一样,可穿戴设备这条掘金路上,密布着荆棘和陷阱,这让山寨军团们进退两难。

  救命稻草成圈套

  在华强北,可穿戴设备曾被山寨公司们视作“救命的稻草”。

  过去2、3年来,曾经气势如虹的深圳的山寨手机行业,已经迅速衰落,并濒临“崩盘”。资金链断裂、囤货严重、无序竞争、品牌手机价格降低、监管部门打击、海外市场萎缩等种种因素,都让精明的山寨从业者们嗅到了寒冬的气息:山寨手机将死。

  但生计总是要讨的,不做山寨手机了,又能做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可穿戴设备。

  这是一个充斥着铺天盖地画饼和炒作的行业。2013年5月,大多数分析机构的预测是,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会在3年内达到50亿美元,到了8月,在一些乐观的投行报告中,这个数字就被提升到了560亿美元。

  至于那些设备厂商,它们不知道大众消费者是否会为可穿戴设备买单,但他们也不敢先停下来了解清楚,那样必然延误时机。

  2013年6月底,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发布Geak Watch;8月,映趣科技的智能手表inWatch也正式亮相。国外的形势似乎更好,除了众目所向的谷歌和苹果,草根出身的智能手表产品Pebble Watch已经募集到超过1000万美元的量产资金,三星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也宣称将在9月的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亮相。

  品牌厂商的涌入与分析机构的看好,如同一针强心剂,让华强北重新回复了活力—在过去的业务正在没落时,这样一个足够庞大的、让山寨工坊可以继续“靠专业吃饭”的市场,像一个从天而降的新饭碗,意义重大。

  据刘斌的粗略统计,在2010年可穿戴设备概念刚兴起时,进入这一领域的厂商屈指可数,到2012年他进入智能手表领域时,华强北的同行已有近20家,而在2013年,这个数字整整翻了一倍,陆续出现在华强北电子市场柜台里的智能手表产品,已经达上百款之多。

  他们依然是专业的山寨特色:认准趋势,找到最受欢迎的产品,然后直接“模仿”。

  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并不如想象中乐观,他们曾经以为的“救命稻草”,转眼间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圈套。

  刘斌透露,在华强北,来柜台上咨询智能手表的人9成以上是圈内人,大部分人只是想了解这个产品的市场行情,而购买智能手表的人,除了少部分数码产品发烧友,也只有这些想摸底的圈内同行。

  至于销量,更是少得可怜,虽然刘斌和另外几位厂商人士都声称月均销量接近2000台,但据电容屏供货商负责人罗会明透露,他所接触的10多位华强北客户,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的订单总量,没有哪一家超过2000,有一部分厂商一直停留在百位数级别。

  罗会明的公司生产的电容屏,还供应给果壳电子和映趣科技这样的品牌厂商,但他说,即使是这种面向全国市场的品牌厂商,首单量也只有5000左右。

  作为上游供货商,罗会明自然希望刘斌们能坚持下去,但在他看来,这批最早的入局者,很有可能会成为可穿戴设备生态体系成型道路上的炮灰。

  短板在硬件之外

  刘斌现在最大的担忧是,即使可穿戴设备市场形成规模,山寨厂商仍难以简单复制“山寨机时代”的成功。

  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引吸力更多来自于硬件之外,比如谷歌眼镜围绕图片分享和信息推送衍生出的丰富应用

  一位山寨手机厂商人士曾调侃道,只要给我原型机器,一周时间我就能做出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但如果不能加载系统和应用,它就只是个摆设,没有任何市场化的意义。

  刘斌说,在杀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前,他曾认为,在硬件制造上,深圳有着先天的优势—成熟的电子产品供应制造链,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硬件架构和自己正在做的功能/智能手机相比差异并不大,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

  然而,照搬智能手机解决方案虽然降低了硬件成本,带来的结果却是,所有的智能手表都变成了微缩版安卓手机,唯一不同点是屏幕缩小到了不到2英寸,但作为一款本意上为大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生的操作系统,安卓缺乏可穿戴应用方面的人机交互设计和系统进行深度优化,而这,已经超出了山寨厂商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

  “这也是此前智能手表用户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刘斌说。

  比如,在应用场景上,大多数智能手表的主要功能都集中在健康管理上,比如心跳、脉搏、血压、步数等体征数据的收集。

  但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认为,真正关心这些数据的消费者,有更专业的医疗设备可以选择。而且收集数据一直不是健康管理设备的重点,数据代表的人体健康状况才是核心价值,但这些医学数据分析,必须要和传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深度结合,才可能发挥普遍作用。

  这也是这一轮新硬件创业比互联网软件创业门槛更高的原因,它是一次“硬件+软件(APP)+云”三位一体的实力比拼,不管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硬件本身只是衔接软件和云的枢纽,只是吸引消费者的基础,云端的大数据价值挖掘才是可穿戴设备的灵魂。

  刘毅认为,只有做到这一步,可穿戴设备才算真正敲开了金矿的大门。而在这方面,原来的山寨手机老板们并不专业。

  观望还是前进?

  刘斌现在的无奈在于,在构建硬件+软件+云的生态系统方面,不但他束手无策,甚至是国内的一些一线IT厂商,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在他看来,现在最稳妥的做法是等,等那些最早描绘蓝图的人举着火把前来带路,比如苹果和谷歌,在构建硬件+软件+云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上,两者都有强大的实力和号召力。

  这也是深圳众多山寨厂商以及创业型团队现在普遍的态度和做法。罗会明透露,最近两个月,除了果壳电子等品牌厂商增加了3万的电容屏订单外,来自其他渠道的订单已经明显减少,包括风投、山寨厂商甚至品牌厂商,都要等待市场真正起势才会重新发力。

  毕竟,可穿戴设备的生态系统何时成型还是未知数,抗风险能力强的品牌厂商即使掉进陷阱,也可能当作一次积累经验的试错,大不了爬起来继续走,但对于带着全部家当的创业型团队或山寨公司而言,这种失误将会是致命的。

  一位一线品牌IT厂商人士向记者证实,公司内部确实已经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立项研发,但这只是战略性质的,还没到具体的产品推出阶段,而且最关键的是,还需要等待整个产业链成熟。

  不过“等待大法”也存在一个问题,大麦科技产品总监向怡宁认为,这让人感觉回到了以前智能手机的老路:苹果谷歌等国外厂商找到金矿并大规模开采,中国公司只能跟在后面,偷偷地挖几块属于自己的金子。

  这就意味着,创业型团队以及山寨厂商必须找到最佳的切入时机,并随时思考调整自己的创新方向,否则,后果要么是跟进太晚错失智能手机之后的新金矿,要么就是跟进时机过早,掉进前方新的陷阱。

  有消息表明,苹果智能手表以及谷歌智能眼镜很可能会在2014年正式推向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链而言,到时候两者的产品或许能够为整个行业的未来定下基调,打开局面,不过无论是等待还是继续前行,留给国内厂商的时间已经不多。

  在那时,可穿戴设备会成为外资公司的盛宴场,山寨手机的复兴地,还是再找到一条新的突围之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