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信息

赞助信息

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女司机与你妈是你妈 大数据成帮凶?



本周最热的无非是两件事儿:女司机被打和你妈是你妈。

这两件事,凸显了当下大数据的诸多问题。大数据是政府、机构、用户、厂商追逐的热点,但是从这两件事情来看,大数据落地还是比较遥远的事儿。

数据被人肉 女司机应起诉酒店和交通机关

先说第一个女司机被打,这真不是小事儿,各大新闻客户端上面真是评论楼越盖越高,各大新闻客户端的评论都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还有,这件事已经传到了国外,被国外媒体报道。

从女司机被打,人们恨死男司机,再到男司机驾车视频公布,更有仗义的网友施展人肉科技,剧情似要反转。

这件事儿真是跌宕起伏,网友们更是各抒己见,频频撕逼。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剧情走向何处,人们都要审视有些做法是否妥当。

首先,声明一点,我不支持打人男和女司机任何一方,我觉得双方都有问题。

打人不对,别车也不对。这两位司机都应该受到相关处罚,女司机应该受到交通相关法律处罚,而男司机打人则应该受到刑事(或民事)处罚。

有了这个声明做前提,好吧,来谈一谈大数据的事儿。

人肉是一种暴力科技。说白了就是搜索,有些是线上的有些是线下的。

在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之后不久,就有人上传了女司机的驾车违章记录和开房记录,这些证据似乎成了这一事件反转的关键。

但是,谁应该出具这些所谓的证据?谁有这种权利?仗义的网友人肉出来这些信息,是否合法?

目前来看,没有人关心这些问题。

我认为,酒店和交通管理部门有义务保护消费者、民众的个人信息,否则就是失职!女司机完全可以去把酒店和交通管理部门诉上法庭。一点都不为过。

我并不是支持女司机,而是感慨这些本该保护得好好的信息是多么的脆弱,这些本该由某些机构保护得好好的数据,被人们肆意传播。

甚至,被广大网民用于道德审判。

可能很多人认为,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手段,让违法、违章的人受到公众的审判,罪有应得。

甚至,更吸引人的是,网上有很多有才的分析,从这些数据去推断女司机的生活习惯、生理周期等等,美其名曰大数据分析。

也正是这些所谓的推断、分析,让事件出现了一些转机。

我认为,人肉和所谓的大数据分析与本件事没有任何关联,如果这些所谓的证据推动事件转机,将是一种笑话。

暴打人的人不对,而别车的人同样也不对,那么这件事情持续升温、发酵,给人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有些人根据人肉出来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给女司机挂上各种标签,这并不合适。

我想说的,这些并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大数据,只不过是一些数据而已。

我认为这些数据并不适宜公开,当然可以由相关政府机构、律师等作为诉讼、法庭证词等用途使用,而不是放在网络上,被毫无保护地转来转去,甚至被各种曲解。

我认为,即便是这个女司机的驾驶行为再恶劣,她依然拥有数据的隐私权。即便是女司机的驾驶行为多么危险,人们也不应该拿着某些生活轨迹作为筹码来给她在本次事件中的表现减分。

这些数据来自于众多公共事业部门,交通、酒店等部门难道是完全公开的吗?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炒得火热的数据话题。政府、企业、业内都在谈论数据,甚至发布相应的战略

社会数据在政府和机构手中,互联网数据在BAT3J等互联网巨头手中,开放,如何开放是个大问题。

数据本来就是要用的。不是有人说了吗,大数据是石油。但是石油要练出来汽油、柴油,以及不同的标号产品

社会数据到底以什么层级的开放,哪些可以开放,哪些不可以,哪些可以对公众,哪些可以对企业,这都是问题。

而互联网数据呢,因为主题都在互联网企业手中,这自然就是人家自己的资源,如何产品化,有哪些商业模式,如何与社会数据进行对接,这也是问题。

不止是姓名籍贯 大数据应有DNA等立体信息

再简单提一句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你妈是你妈话题,证件都在,可是你如何证明家人是家人?

这似乎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总理提出来这个问题当成一个笑话,提出简政的必要性,我表示赞成。

我曾经遇到过身份证重号的问题,由于办理二代身份证时晚了一点点,被人抢注了,没辙只好自己改了号。

借此,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数据库,能够很好地加入更多信息,或者实现联动的话,何来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这种滑稽的问题?

比如,在户口数据库中增加DNA信息、血型、遗传史等立体信息,社会是不是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届时,如果我需要输血,医院通过获得某些授权之后,是不是可以很快地进行匹配?而DNA信息不但可以解决诸如无法证实家人的问题,是不是还可以解决拐卖儿童的问题?我认为,还有很多。

前些天,我家里老人因为脑暂时性缺血住院,住在神经内科,康复出院时,我想要取回病例,但是被告知要等到一周后,来院复印。

我为何想着取回病例,一是为了回老家走家人的医保,二是老人心脏跳动略微有些缓,想找个心内科专业的大夫给看看,人家说需要做24小时监测,前几天刚好住院时都做过,那也没必要再做一次,想着拿回病例传给大夫看。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在拍完脑部CT等之后,可以自助打印,按说非常先进了。但是为何不能有一个类似账户、APP之类的,让病人和家属实时了解病情呢?而不是只在支付上可以刷信用卡这么现实。

另外,这期间,我还下载了一个网上寻医应用,我想咨询心脏相关的问题,我的意向是能找到北京阜外、安贞的大夫,谁知很快回答的却是华南地区的一位大夫。

我并不是说这位大夫不好,而是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跟几位朋友的聊天:好的大夫根本没时间上网。

前段时间在前线参加了曙光历军组织的一个晚餐会,有位医疗行业的专家谈到中医话题:如果中医可以做到信息化、数据化,在全球的地位会得到大幅提升。

观点超赞!但,中医的脉络、精气等如何反映在数据中?谁来做?如何做?

我们要不要审视一下,当下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内容、数据,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也给当下的大数据战略、规划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确保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能够被收集、利用?

整体来看,现阶段的大数据的收集、开发、利用还处于萌芽、无序状态,大家都知道是方向,但是具体船头往哪里走?桨该如何划?船员们如何同心协力?都是问题。

谈了很多,我觉得,女司机被打和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两大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政府、机构、民众真正去认识大数据,也有机会让大家一起去寻求通过什么方式来提升社会效率、增加透明度,以及借助新技术应该依据什么规则。

而且,如果没有规则,那么该如何去制定规则,该制订哪些规则、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基础设施的构建,过于去追逐热点,往往忽略本源。

何谓本源?就是人们的日常需求。越日常,越痛点,越熟视无睹,越有价值可挖。

数据、信息不仅是对于个人、企业、产业、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它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健康、规避风险……对于企业而言,它可以让企业营销、研发等变得更加多样化……对于国家来说,它可以提升对民众的服务水平,提升国家竞争力,甚至更多……

大数据并非是帮凶,因为扮演帮凶的并非是真正的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进化的帮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